本站面向开发者与科研用户,提供开源镜像的搜索和下载加速服务。
所有镜像均来源于原始开源仓库,本站不存储、不修改、不传播任何镜像内容。

Docker镜像搜索:coredns - 轩辕镜像平台

coredns 相关Docker镜像搜索结果(共24个)

coredns 搜索结果统计说明

coredns 搜索提示

coredns 官方镜像筛选

coredns 官方镜像列表

coredns 官方镜像筛选说明

coredns 认证发布者镜像筛选

coredns 认证镜像列表

coredns 认证镜像筛选说明

coredns 相关镜像列表

coredns 镜像卡片展示

coredns 镜像详情说明

加载更多 coredns 镜像

加载更多 coredns 按钮

加载提示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1.1
v1.11.1registry.k8s.iolinux/amd6459.82MB2025-08-23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0.1
v1.10.1registry.k8s.iolinux/amd6453.61MB2025-08-24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1.3
v1.11.3registry.k8s.iolinux/amd6461.82MB2025-08-24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8.6
v1.8.6registry.k8s.iolinux/amd6446.83MB2025-08-24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9.3
v1.9.3registry.k8s.iolinux/amd6448.80MB2025-08-23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2.0
v1.12.0registry.k8s.iolinux/amd6470.11MB2025-08-24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1.3-linuxarm64
v1.11.3-linuxarm64registry.k8s.iolinux/arm6460.19MB2025-08-23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0.1-linuxarm64
v1.10.1-linuxarm64registry.k8s.iolinux/arm6451.38MB2025-08-23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9.4-linuxarm64
v1.9.4-linuxarm64registry.k8s.iolinux/amd6448.30MB2025-08-23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k8s.gcr.io/coredns
k8s.gcr.io/coredns:v1.8.0
v1.8.0k8s.gcr.iolinux/amd6442.45MB2025-08-24
CoreDNS 是一款轻量级、插件化的 DNS 服务器,自 Kubernetes 1.13 版本起成为集群默认的 DNS 解决方案,替代了此前的 kube-dns。作为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的毕业项目,它凭借灵活的架构和稳定的性能,成为容器环境中 DNS 服务的核心组件。 在 Kubernetes 集群里,CoreDNS 的核心作用是实现“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集群内的应用能通过服务名(比如 web-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自动找到对应的 IP 地址,从而实现 Pod 之间、Pod 与服务之间的通信。没有它,应用只能通过记 IP 地址通信,一旦服务扩缩容或 Pod 重建,IP 变化就会导致通信中断——而 CoreDNS 会实时同步 Kubernetes API 中的服务和 Pod 信息,自动更新 DNS 记录,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插件化设计。用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合插件,扩展功能:比如 k8s 插件专门处理 Kubernetes 服务解析,cache 插件缓存查询结果减少重复请求,log 插件记录 DNS 查询日志方便排查问题,rewrite 插件还能修改 DNS 请求(比如把 old-service 重定向到 new-service)。这种设计让 CoreDNS 既能满足基础的服务发现需求,也能应对复杂场景(如自定义域名指向外部服务、DNS 负载均衡等)。 相比老方案 kube-dns,CoreDNS 更轻量(单进程架构,资源占用低)、配置更简单(用一个 Corefile 文件定义所有规则,支持动态更新无需重启)。比如要添加自定义解析,只需在 Corefile 里加一行 example.com { hosts /etc/hosts { fallthrough } },就能让集群内应用解析 example.com 域名。 如今,CoreDNS 已成为云原生环境的标配,从简单的测试集群到大规模生产环境都能稳定运行。作为 CNCF 毕业项目,它背后有活跃的社区支持,持续迭代功能,是 Kubernetes 网络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k8s.gcr.io/coredns/coredns
k8s.gcr.io/coredns/coredns:v1.8.0
v1.8.0k8s.gcr.iolinux/amd6442.45MB2025-08-24
CoreDNS 是 Kubernetes 集群中默认的 DNS 服务组件,主要负责集群内部的服务发现与域名解析工作。在 K8s 环境里,Pod 与 Pod、Pod 与 Service 的通信都依赖它将服务名转换为可访问的 IP 地址,是保障集群网络互通的核心组件之一。 它的核心功能是解析 Kubernetes 集群内的域名。比如当一个 Pod 需要访问名为“web-service”的 Service 时,CoreDNS 会从 K8s API 中获取该 Service 的 ClusterIP 或 Endpoint 信息,将“web-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这类域名解析为对应的 IP,让 Pod 能直接通信。无论是普通的 ClusterIP Service、Headless Service(无集群 IP,返回所有 Pod IP 列表),还是 NodePort、LoadBalancer 等类型的 Service,CoreDNS 都能稳定处理解析请求。 设计上,CoreDNS 采用插件化架构,这让它非常灵活。通过不同插件,可扩展功能:“k8s”插件专门对接 K8s API,实时同步 Service 和 Pod 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提升性能;“prometheus”插件暴露监控指标,方便集成 Prometheus 监控解析状态;“forward”插件则将集群外的域名(如“www.example.com”)转发到节点的 DNS 服务器处理。这种设计让用户能按需启用功能,比如添加“log”插件记录查询日志用于调试,或用“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 部署方面,CoreDNS 通常以 Deployment 形式运行在 kube-system 命名空间,由 K8s 自动管理。其配置通过 ConfigMap 中的“Corefile”定义,默认配置已覆盖大部分场景:监听 53 端口(DNS 标准端口),处理集群域名“cluster.local”及反向解析(如“10.96.0.1.in-addr.arpa”),缓存解析结果 30 秒,自动检测配置变更并重载,还会转发外部域名到节点 DNS。用户若需自定义,比如添加公司内部域名解析规则,只需修改这个 ConfigMap 即可。 作为 kube-dns 的替代方案,CoreDNS 用 Go 语言编写,体积轻量且性能高效,还完全符合 DNS 标准协议。自 Kubernetes 1.13 版本起,它成为默认 DNS 组件,凭借插件化扩展能力和稳定的解析表现,成为 K8s 网络层的关键一环。对集群用户来说,日常使用无需手动干预,但理解它的工作逻辑,能更好地排查网络通信问题或定制 DNS 行为。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1.4
v1.11.4registry.k8s.iolinux/amd6469.96MB2025-08-22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k8s.gcr.io/coredns
k8s.gcr.io/coredns:v1.9.3-linuxarm64
v1.9.3-linuxarm64k8s.gcr.iolinux/amd6447.66MB2025-08-24
CoreDNS 是一款轻量级、插件化的 DNS 服务器,自 Kubernetes 1.13 版本起成为集群默认的 DNS 解决方案,替代了此前的 kube-dns。作为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的毕业项目,它凭借灵活的架构和稳定的性能,成为容器环境中 DNS 服务的核心组件。 在 Kubernetes 集群里,CoreDNS 的核心作用是实现“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集群内的应用能通过服务名(比如 web-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自动找到对应的 IP 地址,从而实现 Pod 之间、Pod 与服务之间的通信。没有它,应用只能通过记 IP 地址通信,一旦服务扩缩容或 Pod 重建,IP 变化就会导致通信中断——而 CoreDNS 会实时同步 Kubernetes API 中的服务和 Pod 信息,自动更新 DNS 记录,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插件化设计。用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合插件,扩展功能:比如 k8s 插件专门处理 Kubernetes 服务解析,cache 插件缓存查询结果减少重复请求,log 插件记录 DNS 查询日志方便排查问题,rewrite 插件还能修改 DNS 请求(比如把 old-service 重定向到 new-service)。这种设计让 CoreDNS 既能满足基础的服务发现需求,也能应对复杂场景(如自定义域名指向外部服务、DNS 负载均衡等)。 相比老方案 kube-dns,CoreDNS 更轻量(单进程架构,资源占用低)、配置更简单(用一个 Corefile 文件定义所有规则,支持动态更新无需重启)。比如要添加自定义解析,只需在 Corefile 里加一行 example.com { hosts /etc/hosts { fallthrough } },就能让集群内应用解析 example.com 域名。 如今,CoreDNS 已成为云原生环境的标配,从简单的测试集群到大规模生产环境都能稳定运行。作为 CNCF 毕业项目,它背后有活跃的社区支持,持续迭代功能,是 Kubernetes 网络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k8s.gcr.io/coredns/coredns
k8s.gcr.io/coredns/coredns:v1.9.3-linuxarm64
v1.9.3-linuxarm64k8s.gcr.iolinux/amd6447.66MB2025-08-23
CoreDNS 是 Kubernetes 集群中默认的 DNS 服务组件,主要负责集群内部的服务发现与域名解析工作。在 K8s 环境里,Pod 与 Pod、Pod 与 Service 的通信都依赖它将服务名转换为可访问的 IP 地址,是保障集群网络互通的核心组件之一。 它的核心功能是解析 Kubernetes 集群内的域名。比如当一个 Pod 需要访问名为“web-service”的 Service 时,CoreDNS 会从 K8s API 中获取该 Service 的 ClusterIP 或 Endpoint 信息,将“web-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这类域名解析为对应的 IP,让 Pod 能直接通信。无论是普通的 ClusterIP Service、Headless Service(无集群 IP,返回所有 Pod IP 列表),还是 NodePort、LoadBalancer 等类型的 Service,CoreDNS 都能稳定处理解析请求。 设计上,CoreDNS 采用插件化架构,这让它非常灵活。通过不同插件,可扩展功能:“k8s”插件专门对接 K8s API,实时同步 Service 和 Pod 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提升性能;“prometheus”插件暴露监控指标,方便集成 Prometheus 监控解析状态;“forward”插件则将集群外的域名(如“www.example.com”)转发到节点的 DNS 服务器处理。这种设计让用户能按需启用功能,比如添加“log”插件记录查询日志用于调试,或用“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 部署方面,CoreDNS 通常以 Deployment 形式运行在 kube-system 命名空间,由 K8s 自动管理。其配置通过 ConfigMap 中的“Corefile”定义,默认配置已覆盖大部分场景:监听 53 端口(DNS 标准端口),处理集群域名“cluster.local”及反向解析(如“10.96.0.1.in-addr.arpa”),缓存解析结果 30 秒,自动检测配置变更并重载,还会转发外部域名到节点 DNS。用户若需自定义,比如添加公司内部域名解析规则,只需修改这个 ConfigMap 即可。 作为 kube-dns 的替代方案,CoreDNS 用 Go 语言编写,体积轻量且性能高效,还完全符合 DNS 标准协议。自 Kubernetes 1.13 版本起,它成为默认 DNS 组件,凭借插件化扩展能力和稳定的解析表现,成为 K8s 网络层的关键一环。对集群用户来说,日常使用无需手动干预,但理解它的工作逻辑,能更好地排查网络通信问题或定制 DNS 行为。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
registry.k8s.io/coredns/coredns:v1.12.1
v1.12.1registry.k8s.iolinux/amd6475.04MB2025-08-23
CoreDNS是Kubernetes集群默认的DNS服务器,由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托管的开源项目,其官方镜像托管在registry.k8s.io容器镜像仓库,路径为coredns/coredns。作为Kubernetes网络层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内服务发现——简单说,就是让Pod、Service等资源能通过名称相互找到并通信,比如让应用Pod通过Service名称直接访问后端服务,无需记住复杂的IP地址。 它最核心的功能是DNS解析。Kubernetes集群里,Service创建后会生成一个域名(如my-service.default.svc.cluster.local),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为对应的ClusterIP,让应用通过名称就能访问服务。除了基础的A/AAAA记录(IP地址解析),它还支持SRV记录(服务端口信息)、TXT记录(附加信息)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解析需求。 设计上,CoreDNS采用插件化架构,功能通过插件灵活扩展。比如“kubernetes”插件专门处理集群内Service和Pod的解析,实时同步Kubernetes API中的服务信息;“cache”插件缓存解析结果,减少重复查询压力;“health”插件提供健康检查接口,方便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追踪运行状态;“log”插件则记录DNS查询日志,帮助排查网络问题。用户还能通过“rewrite”插件自定义解析规则,比如将特定域名重定向到其他地址,或用“metrics”插件暴露解析指标,集成监控系统。 实际使用中,CoreDNS镜像的标签对应具体版本,比如coredns:1.10.1,需要和Kubernetes版本匹配——例如Kubernetes 1.24+推荐用CoreDNS 1.8.6及以上,避免版本不兼容导致解析异常。配置通过Corefile文件定义,比如指定域名后缀、解析规则,修改后无需重启服务即可生效,很适合动态调整的容器环境。 作为轻量级工具,CoreDNS资源占用低(单实例通常只需几十MB内存),却能支撑大规模集群的解析需求。无论是微服务间通信、监控告警触发,还是日志收集,都依赖它提供的稳定DNS服务。可以说,没有CoreDNS,Kubernetes集群里的应用就无法“相互认识”,它是云原生应用顺畅运行的基础保障之一。
1